首页 全部文章正文

表里如一打一字你不知道的岁俗、戏俗、船俗的那些事儿~ 园区导览(七)--园工会

admin 全部文章 2018-07-05 266
你不知道的岁俗、戏俗、船俗的那些事儿~ 园区导览(七)|-园工会
园区导览│7期
民间习俗
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
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
劳动中有生产劳动的民俗
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
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
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
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
......
那么,关于园区的那些民间习俗
你都知道多少呢
岁俗

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,有吃“腊八粥”旧俗psdn。

廿四夜 十二月二十四,称“廿四夜”,以糯米粉团子祀灶,旧说:可以粘住灶神的嘴巴,使其无法在玉帝前说人坏话。祭后,要将供在灶座神龛内的灶神像、灶帘及小纸竹轿送至门外焚烧,送灶神上天。廿四近晚,农村里盛行“汰田角落”,村民在各自种的田岸上,高举点燃的稻草向守志,边烧、边奔、边喊“汰汰田角落,表里如一打一字开(明)年牵砻要牵三石六……”

除夕 俗称“大年夜”。大门上贴门神、春联,宅内贴年画。年夜饭菜肴特别丰盛,其中必有肉圆、蛋饺(象征团圆、元宝),菜名均以吉语称之,如“长庚菜”(青菜),“如意菜”(黄豆芽)。饭前要设酒供饭菜,焚香点烛,焚烧锡箔祭祀祖先、祭拜家堂,俗称“摆年夜饭”。吃年夜饭时,长辈朝南坐定后闰月怎么算,即上红烧整鱼。鱼不能吃完,称“吉庆有余”魏明亮。白米饭也要剩些置新饭箩中,上置红橘、乌菱、荸荠及糕元宝,插上扁柏、甘蔗、秤杆,寓“称心如意”、“节节高”,陈列于中堂。将米饭及年菜放些在床下给老鼠吃。饭后,合家分吃炒货、水果等小吃万晨曦,长辈们给儿孙“压岁钱”。妇女替儿女洗脚、更换干净内衣,准备年初一穿的新衣裳。晚上当家人要守岁,临睡时要燃放爆竹,称“关门炮仗”。大门、后门关好后要撑铁器、扫帚,小孩的鞋子要鞋底向上放。

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岁朝,俗称“年初一”。园区内农户家家争放“开门炮仗”,人人穿上新衣裳。天刚破晓时,家主人要起床,去灶前头搓草绳,祈求一年顺当。早晨幼辈向长辈拜年吴正元。邻居间互贺新年。早餐由夫代妇上灶,早餐吃糕团汤或长寿面。男人上茶馆喝青橄榄茶,称“元宝茶”;妇女上庙烧香,争烧头香。年初一不讨账,不借贷,不赊欠木木冒险岛,不扫地,不刮锅,不动刀、针,不出灶堂灰,不吃淘汤饭,不点灯吃晚饭,不打水,不倒水,不回绝求乞,不杀生,不坐门槛尹婵月,不争吵,不骂人,不说不吉利的话。集镇、农村户户大门上张贴着含意吉祥、祝福、平安的春联。炮仗、烟花是新春夜景的点缀巴林左旗贴吧。

接路头 农历正月初五为路神诞辰,俗称“路头生日”,将路神视为财神。过去“接路头”要设供桌,上摆:鲜鲤鱼(元宝鱼)、猪头、酒、算盘、银锭等物,敲锣打鼓,燃放鞭炮,以期新春大发,招财进宝。因此,人们争先恐后,生怕人家早早接去。这天上午,木行、竹行做成第一笔生意后,行主人要留买主吃中饭,称“路头饭”。

戏俗

农历二三月间,盛行演“春台戏”,村民则忙着“赶戏场”。一村有戏,方圆10多里的农民,就会穿红戴绿,扶老携幼,赶去看戏。戏台临时搭建,村里的年轻人义务出力,材料取于农船的樯、篷、平基、车席等等,樯子搭台架子,平基作戏台板,台顶遮盖用布篷(帆),周围挡风的用车席。戏台一般都坐北朝南,搭在村旁的冬闲田里。戏台面积约30平方米左右,2/3作前台,即表演区,1/3作后台,即候场区,中间用帐幔相隔。演戏不售票,叫做“看放趟戏”。

春台戏
戏班子的生意,有等人找上门来包场买戏的,也有村里出面邀请的。还有一种就是演出酬钱。所谓演出酬钱,即看客先不付钱,待戏演到精彩处,自动抛丢铜钱谢戏。这类戏,戏班子为了讨好看客,往往表演粗俗菲尔柯林斯,词句淫秽。一般说宜木构思,一场戏结束,收入都不菲。邀请演出,一般由村上富裕人家单独或搭档凑钱邀请。演出的剧目都由断文识字的老先生点。村里出面邀戏,各家各户都是东道主,忙着备菜置酒,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吃饭看戏,演戏时家家亲友盈门,宛如办喜事。在村道上多处可见满街奔跑的孩童,结伴而行的村姑。据说,这样可以辟邪避恶,祈福禳灾,保佑全村太平无事。正午,便是春台戏开场之时。各家家宴未撤,戏台上已经锣鼓开场,这叫“闹场”。

传统戏是农村的拿手节目
旧时斜塘龙墩山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在沙湖南岸龙墩山举行,廿八、廿九两天演春台戏。春台戏戏台是用毛竹、芦席、木板搭建的,规模比一般草台戏戏台大得多,台顶四角扎成飞檐,上挂红灯。戏台两旁搭起遮阳棚,架起木椽堂。演戏当天,龙墩山脚下河港内,船似蚁,樯如林,山上山下人如潮。商贾蜂至,摊贩林立,有绿豆汤、豆腐花、小米糖、梨膏糖、粢饭团、海棠糕等小吃,还有卖甘蔗、凉粉、馄饨的,还有做泥人、玩蛇、耍猴、卖膏药、演杂技的,场面煞是热闹。
20世纪中叶,春台戏被露天电影取代。
船俗

园区境域内渔民多数来自客地,以船为家,崇敬龙王、水神,信仰天主教的也比较多。解放后,渔民逐步上陆定居,从事水产养殖。卖鱼妇女被称为“网船郎娘娘”或“卖鱼娘娘”。渔民的许多信仰、禁忌,至今尚未消失。

水乡小船

耥虾船

甩网船
祭神 渔民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妃生日,要前往娘娘庙烧香。还要祭涛神伍相公(伍子胥),家堂内贴伍相公、伍夫人神像。渔民还信仰水仙老爷。每逢水仙诞辰花姑子演员表,要到水仙庙进香,为水仙庆寿沙果花。每年农历三月份和八月份,要先到浙江南泽泾莲泗堂上天王烧2次香,再到渭塘以北的北泽泾庙烧2次香。每次烧香,要带猪头1个、鲤鱼1条、鸭蛋1个及香烛、钱粮,但渔民只烧香,不吃素。此外,渔民崇敬的还有黑老虎大王、五老爷、王二相公、刘王神等。

摇船赶庙会
禁忌 吃大鱼时,鱼头要让老大吃。吃鱼时不能把鱼翻过身来。妇女不可站在船头正中,不能跨过船头和网架,不能走正中的“龙门跳”,不能与男人同桌吃饭。夏天,妇女也要穿长裤云上的宝石。同行议论捕鱼事宜,女人不得先于男人讲话。新娘未满月是“火脚”,踏上人家的船,须放炮仗消除晦气。两船相碰,忌新婚妇女用手或竹篙抵挡。吃饭时筷子不可搁在碗碟上,因为这意味着船会搁浅。平时言谈,忌说“翻”字,东西翻身只能说“涨身”。更不能说出“浮尸”一类骂人语言。到陆上定居后,一些船上风俗逐渐淡化。现今每逢春节,养鱼人仍要以红色纸马祭“养鱼祖师”,鱼苗船到,同样要祭祀。渔家结婚,待佛(祭佛)不用红色纸马,而用红黄绿3色纸马。每年冬天从鱼荡起鱼时李贤智,要吃韭菜,希望鱼像韭菜一样,吃一茬长一茬。端午节时,要在草、螺蛳等食料场上焚化“钱粮”,祈免灾害。鱼苗死亡,讳言死,而称“合箩”。如今蹀躞带,何权谋养鱼人已懂得采取投保形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。
下一期
我们还将为大家介绍
农俗、商俗、匠俗
这三种民间习俗
敬请期待吧